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海商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七十二章 锐意整顿

第三百七十二章 锐意整顿

    “这个廖炳勋究竟在想什么?宁可家破人亡依然还硬挺着。”王崇古不解地苦笑道。

    “难道说他有什么难言之隐?要不要再好好问问他?”方逢时奇怪道。

    “问是没有用的,如果能问出来,曹大人他们也不会麻烦二位了。”况且叹息道。

    老实说,他看到廖炳勋父子时,观感相当不错,实在不想让他们遭到这样的结局。

    一旦抄家那就是真的抄家了,想要平反是不可能的,三堂会审不承认会有冤假错案,实际上也没有出过一件。

    “边军那里有没有问题,李总兵会交人吗?廖京生可是躲在军营里呢。”况且有些担心地问道。

    王崇古冷笑道:“我就不信他李志鹏敢举兵对抗,那就是公然造反了。”

    况且道:“如果他敢抗拒,总督大人知会我一声,我亲自带人去抓这厮,而且由锦衣卫立案审查。朝廷以文制武不是空话,武官必须置于文官的领导之下。是什么时候是谁允许这些武官骄横跋扈了?”

    王崇古、方逢时相视苦笑,他们心道:人家现在也没抗拒啊,您老人家说这么早干嘛?谁允许的,当然是朝廷养成的,我们跟这件事有嘛关系啊。

    以文制武是太祖洪武年间定下的国策,不过一直的中期以后才开始严格执行。主要是洪武、永乐年间文人不给力,不肯跟朝廷好好配合,朝廷许多时候还得靠着武官办事。

    但那时候也没有武官敢跋扈的,朱元璋对厨子都很宽容,就是对武将不肯有丝毫的姑息,该杀就杀,决不手软。

    永乐帝驾驭诸将,虽不如太祖皇帝那样霸道,却也没人敢抗拒命令,最多不过打点折扣,搞点小动作。

    边军跋扈还是起始于武宗正德年间,最后成于嘉靖年间严嵩秉政时期,这老小子谁给的贿赂多就给谁将军当,真是官以贿选,政以贿成。

    严嵩父子两人坏事没少做,尤其是对军政的破坏力度之大,几乎让人怀疑他们是异族间谍,专门潜入进来从事破坏活动的奸细。这爷俩真是死不足惜。

    都说徐阶也没少搂银子,尤其田地比严嵩父子划拉的还多,但徐阶在国家大事上还是有底线的,他只是在某些政策上偏袒江南士族。但在大政方针上,还是以朝廷利益为主,所以朝廷上下都很服他,骂他的人也很少。

    现在官军跋扈骄横的主要还是边军这一块,京军处于天子脚下,绝不敢如此猖狂,不要说三堂会审的堂帖,就是顺天府给他们发个公文,他们都得一丝不苟地配合做好,过后向朝廷申述那是另外一码事。

    况且对京军的事有所了解,所以才对边军这里的状况愤慨不已。

    现在由于小王子的到来,关外的形势已经缓和下来,正是着手整顿一下边军这块毒瘤的最佳时机。

    若不是不想让王崇古、方逢时两人难堪,况且早就大刀阔斧地开始着手整顿了。

    朝廷也一直想整顿边军,更想撤销、淘汰一批官军,可惜掣肘的人和事太多了,始终无法办成这件事。

    明朝中期以后的政策大多数都是完成于嘉靖年间,嘉靖帝是有魄力也是有胆识的人,更想干一番大事,可惜修道占用了他太多时间,许多时候力不从心。

    海瑞也正是看出这一点,才痛骂他不干正事,没有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国家大事上。他预言只要嘉靖帝真想这样做,振刷天下弊政不过是翻覆手之间而已。

    他这话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真的认为嘉靖帝有如此的实力和才华。

    不过要说修道使得嘉靖帝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那么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王阳明了,他也是一生修道,修道的力度比嘉靖帝还大,只不过王阳明不修房中术。

    当年武宗时期,就有一些佞臣诬告王阳明谋反,武宗也是极聪明的人,审查一番后,笑道:“王守仁不过是修道人而已,怎么会谋反?”

    佞幸的诬告才没有成功。

    武宗也不是后世传扬的那样不堪,相反也是极聪明,精力旺盛过人的皇帝,只是他精力都用偏了,用在错误的方向上了,但也有一些事武宗处置的也是很英明的,不能总是拿着他因为姓朱就不让天下人杀猪吃肉这件事笑话他。

    他封自己为天下兵马总兵官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令世人耻笑,其实细究起来,皇上本是天下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军权始终都在皇上手里,而不在丞相手上,这是历朝历代都奉行不辍的治国方略。

    后世,国家元首一旦上位,便自动成为陆海空三军总司令,作为惯例不用再特别说明。

    王阳明修道不但没耽误正事,反而令其成为一代理学大宗师,创立心学一派。因为修道有方,他能在一个月内如神鬼一般让敌人难测难料,然后带着老弱兵卒攻进南昌城,生擒宁王,建立盖世功勋。

    世人大多喜欢把一些表面上的事归咎于某个人失败的理由,比如说梁武帝佞佛而亡国,其实梁武帝亡国是因为对士大夫和皇室过于优容姑息,对平民百姓非常苛刻,已经到了残民以逞的地步,侯景攻进来后,就是那些底层小民在五斗米教的宣传下,帮着侯景打败了梁武帝。

    梁武帝一生修佛,却忘了最基本的四个字:众生平等。

    所以看问题就得一分为二地看,不能只看一面,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虽然没人攻击王阳明修道,但他的修道跟嘉靖帝修道性质是一样的。

    嘉靖帝虽然修道,国家正经大事也没耽误多少,他也是明朝少有的几个不假手他人处理国家大事的君王,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他把以文制武等政策推进到了顶峰,还有一些制度比如内阁大学士的群推,刑部判案的上报下批种种程序,都是这段时期确立下来的国策。

    嘉靖帝的庙号是世宗,凡是带有世字的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比如汉武帝的庙号就是世宗。

    古人在皇帝庙号的拟定上极为考究,也异常的准确,庙号基本能反映出一个皇帝一生的作为。

    大凡庙号太祖(高祖)、太宗的,都是好皇帝,不论是唐高祖、唐太宗,还是宋太祖、宋太宗,等等。凡是庙号文帝、宣宗、仁宗的也都是好皇帝,比如宋仁宗、明仁宗、明宣宗等等。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误差,比如明英宗未必多么英明,不过他晚年时定下制度,废除了以活人殉葬的残忍制度,在明英宗以前,明朝的皇上还都是以活人殉葬,太祖、成祖死后,殉葬的活人有多少,没有记载,估计有成百上千。仅此一件事,英宗的庙号也不算很虚,其实他的庙号应该是仁宗,只不过被他爷爷把这庙号给占了,话说回来,明仁宗在位时间短,考其一生,无愧于仁字。

    当下,况且和王崇古、方逢时分开,这两人回到衙门赶紧调集人手准备办曹德麟等人要求的事宜。

    况且回到驿馆,戚继光也跟着他回来。

    在路上,况且说了要向他借火铳也就是鸟铳还有手铳的事,戚继光一口答应下来。

    “没问题,也不用还我,我回去向兵部索要即可。你有需要就留着吧。”

    况且笑了,这些人都会慷公家之慨做人情,王崇古也是这样。

    他当然高兴,手里的火器越多越好,将来他的锦衣第六卫一定还得扩大规模,可是火器的数量却未必能跟上,毕竟这东西是按建制配给的,锦衣第六卫按照建制只能配置一个神机营。

    况且有心把神机营扩充至三个,这样才够用,这就要求有大批的火器补充,除了在朝廷里想办法,外面真没办法购买。

    “对了,如果这次边军敢于闹事,你一定会支持我吧?”况且问道。

    “当然,这还用说,我早就看不惯那些孙子了,一些逃兵逃将而已,个个装的跟国家功臣似的,要是在我的麾下,不知砍死多少次了。”戚继光一脸激愤,骂道。

    “那就好,有你的人牵制着他们,敢于闹事的会少很多。”况且沉吟道。

    戚继光的名声就是巨大的号召力,只要他站在况且这边,边军那里闹事的人至少会少一半。

    “如果他们真敢鼓噪哗变,你想怎么办?”戚继光问道。

    “当然是镇压,坚决镇压,不行就杀一批,罢黜一批,宁可把我练的人马填充进去,也不能让这些骄兵悍将成为祸患。”况且毫不犹豫道。

    “你有这个决心就好,我相信王总督、方巡抚也会支持你的。就是怕真要杀几个大将的话,会使得军心涣散,不堪再用。”戚继光皱眉道。

    “那就想办法振奋军心,收买、鼓励,什么办法都行,也都用上,我就不信咱们兄弟还比不上那个李志鹏,尤其是大哥你。”

    戚继光点点头,却也重重叹息一声,显然也不是太乐观。但他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支持况且,无论于公于私都是这样,没别的办法。

    “你这些天一直在军中,也看到实情了,边军总共十几万人,能战的真正有多少,会闹事的又会有多少?”况且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