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好事连连
或许是真应了那句话,“暗中害人灾殃伏,行善积德神明帮”。 洪衍武他们替几个有实际困难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之后,他们这伙“海碰子”的扶危济贫之举,似乎也真的把好运气接二连三地引到自己身上来了。 首先是9月27日“中秋节”当天,随着新一批的秋季海货按期补充进了水产公司的库房,全滨城的水产商店,迎来了多年来规模最大、幅度最大的一次降价。 那位周副总大概是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出来了。 他竟然把五十头的海参又降了七块,定价为十八块一斤,八十头的海参又降了五块,定价为十五块一斤。 同时,四头、八头、十二头的“对虾”分别下调了六元,五元,四元不等。 鲜扇贝和干贝也跟着降了两元,四元不等。 就连新上市的“海蜇”也比往年,每斤便宜了一块钱。 等于越是贵的东西调价越狠,像“虾爬子”、“鲅鱼”、“刀鱼”这类的廉价海鲜则维持原价未动。 这自然让全滨城的民众乐得嗷嗷直叫,“海碰子”们则气得想要跳崖自杀。 于是周副总很快就在民间名声鹊起,迅速成为了普通老百姓人人称颂的“万家生佛”,成为了“懂得民间疾苦的青天大老爷”。 但同时,他也就成了“海碰子”们口中“不得好死”、“生孩子没腚眼儿”的诅咒对象。 只是骂归骂,恨归恨,另一方面,“海碰子”们也是为此真的惊慌失措了。 谁也不知道,明天水产商店还会不会再降价。又一想到“中秋”、“国庆”马上就要过去,入秋以后“小市场”要海参的人就更少了,好多人甚至连婚宴的钱都顾不上赚了,本能地把家里的存货拿到市场上抛售。 这么一来,才不过一两天的功夫,全城的“小市场”就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特别多扛着麻袋的“海碰子”。 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海参私下交易的价格也跟跳水似的下去了。不但突破了洪衍武界定的七块标准,还眼瞅着要往六块以下走。 当这个消息穿到洪衍武耳朵里,他的眼睛当时就亮了。 他深知周副总这一步昏招,彻底挑动了“海碰子”们的敏感神经,等于是把滨城所有的存量海货都给硬逼出来了。 而像这样的特殊时机绝不可失!一旦失去,将不再来! 所以他当机立断,让所有的“海碰子”马上停止“碰海”,哪怕去水产商店高价购买,赔钱把人家订的海货补足,也不能自己再捞了。 跟着他就是公然宣布,“发财的机会到了!全部人手,一律回滨城收海货!” 在这一声令下之后,若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1977年滨城的海参市场上,一场空前的“爆买”行动开始了。 两天之内,这个小集团的所有人,摩拳擦掌地分头扑向了滨城最大的七个“小市场”。 除了洪衍武为保险起见,用自己的钱为大家留出了一千块做备用资金。其他人都几乎花光了他们能动用的每一分钱。 最后连公帐带私人,一共收上来四千二百八十五斤的海参,均价是五块六毛钱。 至此,他们已经拥有了整个滨城海参年产量百分之二左右的份额了。 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尽管其他的“海碰子”还并不了解,可洪衍武心里却清楚,在这么无序且脆弱的市场里,这个数字已经完全可以掀起一场如龙卷风一样的价格风暴了。 果然,后面的情况演变一下就变得让人乐观起来。才刚过完“十一”,这个昙花一现的低价钱就马上消失不见了。 并且仅在五天之内,“小市场”的海参价格就反弹了近三块,最后停在八块五毛钱左右不动缓了,让这几天没管住手,低价抛售的那些人后悔不已,捶胸顿足。 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恐慌情绪逐渐褪去,“海碰子”们恢复了一定的理智,产生了惜售心理。 另一方面,那些每年旺季固定到滨城收海参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最先明白过来,忍不住也出了手。 再加上现货海参又被洪衍武他们一口气吃下了一大批,市场上的现货量已经大大不足,才会产生这种让大多数人出乎意料的结果。 这也就是说,洪衍武他们现在如果在“小市场”原地不动把收来的货卖掉,已经妥妥赚了近万元了。就这一件事,就把大伙儿都乐坏了。 有了好处,自然也不能忘了朋友。 洪衍武想起了杨卫帆前段时间的慷慨馈赠,他就和陈力泉带着用他们自己的钱收来的一百斤海参跑到“老铁山”,想把这些海参作为对杨卫帆回礼,让他跟着发笔小财。 即使杨卫帆不缺钱,那还可以馈赠亲友呢。 或许还真的是“好人有好报”。这次见面,洪衍武和陈力泉“不忘朋友”之举,不但换了杨卫帆一句“够意思”的夸赞,而且竟然又白落了个天大的好处。 杨卫帆居然告诉他们,“国庆”之前,上头那个副司令已经正式提拔自己成连长了,而且还下令把他手下的几个刺儿头下属都给调走了。 现在的他,已经是拿六十二块钱工资的连级干部了,和山上那位连长职位相当,从此井水不犯河水,只有相互配合的名份,再谈不上谁领导谁了。 而且他目前的手下,无论副指导员,三个排长,还是司务长,全听他的。所以“老铁山”下的军事管制区里,已经完全成了他自己的“诸侯国”,可以任意横行了。 既然这样,那么他也不想白拿洪衍武的海参。他觉着反正这片海闲着也是闲着。干脆,也别浪费了,就让洪衍武带着“海碰子”们来捕捞得了。 至于他开出的条件,只要洪衍武他们在“碰海”过程里不能影响战士执勤巡逻,每天再给他的战士们供给一些鲜海货打牙祭就行了。 洪衍武和陈力泉这一听,那还有不乐意的?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啊……不,是金条! 就这样,他们当天高高兴兴在军营蹭了顿饭,然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去召集人手,第二天一大早就乐呵呵带着“海碰子”们回到了“老铁山”,迫不及待地来“碰海”了。其效率之高,让杨卫帆乍舌不已。 而对此,洪衍武仅用一句话就充分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感,这叫“省得夜长梦多”。又让杨卫帆为之大笑不已。 别看同样都是“碰海”,可在军管区里却和野海滩上的滋味完全不同。那简直太舒服,太自在了!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伙对荷枪实弹,一丝不苟巡视的士兵还是很畏惧的,多少有些束手束脚的紧张。 可等到中午一顿饭过后,这种别扭就全消失了,因为他们一早上捞出的海味让士兵们大大的感激,每个人再见到他们都是笑脸相迎。 特别是司务长为了感谢,还代表士兵们跟每个人都干了一杯酒,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的荣誉感。 除此之外,再说其他的,那可就全都是好事了! 首先,前面说过,“老铁山”因为有军人看守,这里实在是一块无人触碰,让人垂涎欲滴的“富海”。 这里的海物多得数不清,象黄瓜那么大的海参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海底。“鲍鱼”根本藏不进礁石缝,完全像海螺“上床”,附着得跟小山一样。这实在是叫人神往。 “海碰子”们捞起来那叫一个过瘾啊! 无论是谁,一个“猛子”扎下去,闭着眼睛都可以抓到透肥肉胖,周身的花刺儿硬挺挺地向上竖着大个海参。 随便“戗“几下子,就能捧上来一堆个儿大炫目,宛如盘子大小的七彩鲍鱼。 真是喜煞人! 当然,全部的“海碰子”里,对这种愉悦是感触最深的一个肯定是“死尸”。他绝没想到,自己还有光明正大来出过事儿的禁区“碰海”的一天。 其次,就是在军营里,“海碰子”们丝毫不用为物资补给发愁。 生火有汽油,下海有橡皮筏,吃饭有食堂,就连晚上睡觉,都住进了有电灯、有床铺、有蚊帐的大瓦房,再不用饱受砂石、潮气和蚊虫叮咬之苦。 更别忘了,军管区里还有个大大的操练空场呢,那中间抹平的水泥地面,用来晾海参在合适不过了。 最关键的,是这里还有人陪伴。 除了杨卫帆以外,他们很快也和其他的官兵混的精熟。在休息业余时间,彼此之间也常常来点下棋、扑克、篮球之类的文娱节目。 有一次甚至还组织了一次摔跤大赛。当然,洪衍武和陈力泉那是必须要放水的,否则也就成一边倒,忒没意思了。 值得一提的是,借此机会,洪衍武和陈力泉倒是都和“大将”实实在在地交了一次手。比赛过程势均力敌,精彩绝伦,引得以杨卫帆为首的围观官兵对仨人都大起崇拜之感。 但因为彼此都留了手,并没有真的分出胜负,最后以平局告终。 不过表面如此,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大将”,自己却不是这么想。 他心知肚明自己是****勤练不已,但洪衍武生性懒散却从未见练过功,因此要实打实的说,他实际上还是略逊了一筹。 更何况,真正的生死搏杀依靠的是头脑冷静,判断准确。这一点上,他更没信心比得过洪衍武。 至与那同样练功勤奋,洪衍武都自认不如的陈力泉,他更是能清楚地感到对方是刻意相让了。所以不用怀疑,他打心里就甘拜下风了。 就这样,在舒心与快乐中,七天时间一晃而过,整个“老铁山”海域下的海参也都被采光了。 若论成绩,着实斐然,这里的繁盛的物产都顶得上别处十几片海了,而且还是“细耕”。计算起来,又是八百斤的淡干参,和两千余斤的鲍鱼壳进账。 而洪衍武也不是不懂事的人,他绝不会自己都吞了,临走前主动又许给杨卫帆三百斤的淡干参。 甚至杨卫帆真心的谢绝推辞,他也坚持要给。 他的理由是,“当兵可是个苦差事,谁都不容易!知道你‘杨大少爷’财大气粗,可你自己不缺肉吃,可也不能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 这些话,杨卫帆一转眼珠就明白过来了。更是对其刮目相看,连连称谢不已。 没错,这些军人由于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里不但谈不上富裕,很多人都是绝对的贫困家庭。 就是和普通士兵相比,排长、司务长、副指导员这些干部有工资拿,可他们还都有一大家子人呢。 要想让人家打心里和自己一条心,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