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逆水行周在线阅读 - 第六百三十二章 辩论

第六百三十二章 辩论

    清晨,宫城沐浴在晨曦之中,冠冕堂皇的宇文温在侧殿里坐着,准备上班(上朝),座钟指针走到六点三十分,距离早朝开始(七点)还有三十分钟。

    如今的朝会制度分三种,第一种是元日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场面最隆重,王公贵族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员番邦使节参加;

    第二种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朔望朝参,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员参加;

    第三种就是日常的常朝(早朝),又称常参,目前是每隔三日举行一次,在京五品以上文武职官及勋官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参加。

    今日是常朝(早朝),常朝开始时间是卯时七点,一般持续一到两个小时,长话短说效率至上,方便各部官员趁早回官署处理公务。

    宇文温自即位以来,除去出巡等特殊情况,迄今保持着上朝的全勤记录,从没迟到过,也没因为自己的原因罢过一次朝会。

    宦官为他送来今日的早报,因为时间充裕,宇文温便看起报纸,这是他近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一早,都要看看有什么大新闻。

    天下太平,他不希望看到什么天灾人祸的大新闻,而这段时间以来,报纸上最热门的新闻,莫过于天下学者(州学博士助教及以上)参与议论律法修订之事。

    学者不是官员,没有上书言事的权力,此次朝廷允许学者们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允许各地学者进行礼法的学术辩论,算是大开言路的德政。

    也是宇文温想要营造的氛围。

    凭借电报而实现快速发展的报纸业,其报纸就应该成为思想文化交锋的载体,让全天下关心时事的百姓,都能够从大辩论中获得启发或者感悟。

    宇文温认为,活跃且良性的思想文化学术公开辩论,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而这项政策实行的效果,目前来看还是不错的。

    对于读书人来说,学而优则仕,是无数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让自己的名字才学闻达于诸侯甚至君王,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情。

    若按传统方法,读书人想要让自己的名字才学闻达于诸侯,就得想办法参与地方官组织的各种活动,或者参加士人们的各种朋友圈,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刷名声。

    靠着经营人脉,让各类朋友圈帮忙宣传自己,让自己的名字能够引官注目。

    然而这样的办法,对于财力和出身要求不低,大部分读书人都做不到。

    可是,现在有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报纸的普及程度可谓日新月异,虽然只是在各大都会商埠才有报纸发行,但是仅凭这点就足以让作者的才学和观点最大化的展示给权贵官员甚至皇帝。

    再不济,也能以文交友,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刷名声。

    这样的机会,收效极大但是成本极低,可谓前所未有,所以借着朝廷广开言路的机会,许多州学博士助教积极投稿,就律法的修订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

    与此同时,批驳意见相左者的观点,或者相互辩论。

    各家报社,还会把那些著名州学内关于礼法的学术辩论内容刊载出来,让读者们看看,关于各种礼法问题,正反双方的意见说法是怎样的。

    各家报社报纸刊载的文章,可以相互转载(要注明出处),各种观点在报纸上的交锋,引得读者们趋之若鹜,导致各地报纸发行量暴涨。

    所以,一场规模浩大覆盖全国大部分范围的礼法学术论战已经拉开序幕,作为始作俑者的宇文温,乐见其成。

    现在,他手上拿着的报纸,刊载了不同观点的文章,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段话,展开各自阐述(辩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段话可谓耳熟能详,宇文温当然对此再熟悉不过,现在他很好奇,想看看围绕这段话,能有什么不同论点。

    第一篇文章如是说:

    《孟子·离娄(上)》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此事涉及典故,上古时,舜(还没有成为君王)因为父母对他不好,所以婚事没有着落,当君主尧要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时,舜没有告诉父母就成婚了。

    舜的行为是不告而娶(不告诉父母擅自结婚),但没有错。

    后汉赵岐,对《孟子》做注,解释了这段话: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直白点说,不孝有三,其一是:发现双亲有错不劝,让双亲陷于不义之中,这是不孝;

    其二,家里穷,年迈的双亲吃不饱,做儿子的不去为官拿俸禄(不去干活想办法赚钱粮)赡养双亲,这是不孝;

    其三,儿子不娶妻生子,没有后代以延续祖先香火,这是不孝。

    这三种行为里,儿子不娶妻生子,没能生下后代(男丁)延续祖宗香火,是最大的不孝。

    所以舜不告而娶的行为,并不是不孝,相反,结婚生子延续祖先香火,这才是大孝。

    文章以此给出论点,那就是离开家乡前往大都会商埠务工的人们(男子),如果碰到合适的女性,不告而娶,这不是不孝,而是孝行之一。

    因为只有结婚生子,有了后代,才符合先贤所说的孝行,基于这个道理,人们结婚可以不先告知双亲不需提前获得双亲同意。

    若一味要求人们结婚需要父母来安排,万一父母安排不当,导致儿子结不了婚无后,这是不对的。

    宇文温看到这里眉头一扬,觉得文章论点很合他的心意,如今工商业大兴,大量流动人口聚集在各大都会商埠,这些人的婚姻,确实不该拘泥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朝廷修订的律法,就是要让婚姻权一定程度上摆脱宗族父母,让适婚男女们有自由恋爱的权利(相对而言)。

    无论是逃脱封建庄园的奴隶,还是离开同居共财大家族的庶出子女,都有自己的基本权利,能在城里安家落户(别籍异财),成家(不告而娶)生儿育女,过上新生活。

    但是,今日这份报纸上也有文章持不同观点,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被人曲解。

    该文章引经据典,以《孟子·离娄(下)》内容作为论据: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这里面提到了五不孝:四肢懒惰,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

    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没有说无后代是不孝。

    其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三,实际应该是虚数,不是指数字三,一如文武百官中的百,否则无法和同一卷书里所说不孝者五对应。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后辈没有尽到后辈应尽的义务,这是最严重的不孝行为。

    文章作者认为,舜不告而娶的行为之所以不是不孝,是因为其丈人尧为帝王,是君父,而君父的地位要比双亲更高,所以实际上这场婚姻,是告于君父,并不是不告而娶。

    那么,如今朝廷律法里,拟允许人们不告(双亲)而娶,只需成婚时有期亲做见证,甚至可以用受笞四十下来免淫奔奸非之罪,相关律法条款于礼不合,有待商榷。

    宇文温看到这里不由得一愣,喃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居然可以这么解释的么?